5月27日,2024年全国轮胎行业会员大会暨中天钢铁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在江苏省淮安市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数智钢帘线·链接新未来”为主题,400多位汽车整车、轮胎行业上下游龙头企业齐聚淮安,见证这一业界“梦工厂”的全新出发。
淮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史志军,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轮胎分会理事长、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金荣,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锋,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轮胎分会秘书长史一锋,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淮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史志军表示,淮安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全力攻坚产业项目、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全市在建百亿级工业项目达13个、实现首期竣工投产10个,构建了以“7 3”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体现了淮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和活力后劲。全市坚持“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开拓汽车、橡胶、轮胎等行业的新蓝海,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上并肩跑出加速度。
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全面推介“一总部、多基地”战略布局——常州基地南区定位打造全球单体规模领先的优特钢棒线材基地,在北区规划建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大型高端智慧物流园”等产业链项目,努力打造更加优质的新型千亿产业园。南通基地按照“五化五一流”的标准定位,目标打造2000亿营收的世界级高端绿色临港钢铁产业园。淮安基地规划建设一座年产130万吨钢帘线和30万吨胎圈钢丝、营收超500亿元的高端、绿色、智能化的钢帘线产业园。中天淮安精品钢帘线项目是中天钢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中天钢铁将在项目建设上跑出“加速度”,在生产运营上塑造“新优势”,将中天淮安钢帘线项目建设成为行业标杆示范,助力淮安打造“世界钢帘线之都”,为世界钢帘线和轮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天力量”。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锋从轮胎行业绿色和持续发展、技术和材料创新等角度,倡导上下游企业共谋发展新机,争创国际资本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实现效率领先、效益领先、品质领先,争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励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轮胎分会理事长、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金荣接受新一任轮胎分会理事长任命授牌,并做题为《坚定信心乘势而为——携手共促轮胎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任职及行业情况报告。报告回顾了2023年轮胎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及今年第一季度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了轮胎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轮胎行业要向新向优、笃定前行,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他还提到,2023年我国轮胎产业迎来最好的年景,主要指标同比均呈两位数以上增长,在这个行业要继续做大做强,培育世界级企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数智化、绿色化改造是关键一步。
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盛荣生从集团发展历程、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三方面作中天钢铁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中天淮安项目总投资202亿元,建设160万吨超高强精品钢帘线项目,专注于生产ST及UT级钢帘线。项目占地面积2802亩,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建设6个生产分厂、技术研发中心、智能装备中心和客服中心等。项目是全球单体规模领先的精品钢帘线生产基地,依托5G 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控,在效率提升、成本优化、智能化运营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会上,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丛宝义介绍“灯塔工厂”项目创建情况。中天淮安基地围绕全球金属材料深加工行业首家“灯塔工厂”的战略定位,广泛部署了基于先进自动化、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提炼设备、质量、能耗、可持续、产能等“灯塔工厂”数字化用例,将“数字化降本、智能化增效、绿色化赋能”理念,融入厂房设计和产线规划的全过程,将智能制造和节能降碳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立志成为行业内首个实现全过程智能制造的钢帘线企业。
会上,中天钢帘线价格在“我的钢铁网”(WWW.MYSTEEL.COM)平台上正式发布,在行业内首次主动公开发布全系列、全规格钢帘线产品出厂定价,引领行业打造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探索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天钢铁淮安基地钢帘线一厂生产车间和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通廊,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全新厂区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代表们走进中天淮安公司一厂湿拉车间,可以看到机器臂抓取空工字轮放进设备工位——拉钢丝、压线、缠线、剪断、打结,随即检测、标注,将工字轮放上传送带上进入下一道工序。工业机器人“穿针引线”行云流水,完成这一组动作仅耗时28秒。“这里有58台训练有素的机器人,管理2000多台拉丝机器。”一厂厂长李晓军介绍,生产过程中,钢帘线用钢要被拉细至0.15—0.45毫米并捻制成绳,拉拔过程中1000公里不断丝。“国外标杆企业断丝每吨2次,我们能控制在每吨1次,已经达到行业领先标准。”
自动化程度低一直是钢帘线行业转型的痛点。中天淮安公司智能制造处处长郑亮介绍,企业规划设计了一套全流程、立体化、精益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项目建成后,2.5万台生产设备、300多台工业机器人、900多台5G-AGV、3000多台5G手持终端等智能装备通过5G专网进行数据连接,支持生产运营决策,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
效率领先、效益领先、品质领先“三个领先”的发展愿景,正在中天智造车间里成为现实。“数智赋能,公司的亩均产能较传统钢帘线企业提高了40%以上,达到每年近600吨。”盛荣生介绍,“我们一开始就按照最高标准来设计,总结提炼超过10项‘灯塔工厂’数字化用例,目前正在全面落地,工厂建成后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至少保持20年领先不落后。”
用无人机俯瞰,一厂屋顶排列着一道道光伏发电板。未来整个厂区建设装机容量100兆瓦的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年均发电超1亿千瓦时,减少6.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每年种植355万棵树,最大程度利用绿色能源。目前,中天淮安公司单位产品碳排放量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综合能耗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开办工厂不是简单的产能迭代,更是一次全面的提档升级。中天淮安公司在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废酸零出厂”的目标。“我们在每个分厂都投资2000万元,建立独立的酸再生中心,所有废酸经处理可回到生产线上重复使用,确保全流程清洁生产。”盛荣生介绍,公司利用盐河水深度处理后制作生产用水,在业内率先使用地表水作为生产用水,每年减少使用自来水资源400万吨。
董才平强调,中天淮安项目体量和规模领先,不是简单的产能叠加,而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强劲的新质生产力,用实际行动闯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项目从设计之初,就将“数字化降本、智能化增效、绿色化赋能”理念贯穿始终,中天钢铁正在搭建钢帘线行业首个能源双碳管理平台,可以自动生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碳足迹报告,进一步满足国际市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