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面向重大需求强化基础创新”的第13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于2017年7月13—15日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主办,太原工业学院和中北大学承办。来自各大院校和部分企业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太原工业学院梁玉蓉副院长主持,太原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吴刚致欢迎词。大会主席、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教授致辞并指出,现今中国的橡胶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前沿探索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需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丽萍对承办单位的组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感谢。
会议安排一场大会报告和6场分会报告。在6篇大会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学全教授以“可控配位聚合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为题,介绍了在单活性中心稀土催化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链转移提高聚合活性、同时使链转移由不可逆变为可逆,最终实现了链转移存在下的高活性可控配位聚合-可逆链转移聚合,为可控配位聚合的工业应用以及通用大品种合成橡胶的官能化和高性能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川大学傅强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高分子加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以高分子材料新品种——立构复合型聚乳酸和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为例,重点介绍了高分子加工成型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中山大学章明秋教授介绍了“硫化橡胶自修复”的研究成果。通过有效促进硫化胶体系中动态可逆二硫键发生交换反应,实现硫化胶交联网络的重组,最终赋予硫化胶自修复和可固相回收能力。
北京化工大学吴一弦教授介绍了“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基新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通过可控/活性聚合方法调节聚合物中链段的长度及立构规整性,设计一系列不同化学结构、共聚组成及富含立构规整性链段的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软段全饱和热塑弹性体,通过其官能化反应及材料原位复合/杂化等方法,制备不同官能结构、不同原位复合或杂化的苯乙烯类热塑弹性体基新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郭宝春教授“烯烃橡胶网络结构设计:增强、功能化和可重复加工”的报告,介绍了借助烯烃橡胶交联网络设计,使橡胶在变形过程中出现持续能量耗散,从而获得媲美颗粒材料增强的强度和断裂韧性。
河南大学李小红教授介绍了“可分散/可反应性纳米白炭黑的工业化制备及应用研究”。该研究主要是在二氧化硅纳米微粒初生成时在其表面键合有机化合物,通过表面修饰剂和修饰过程调控纳米微粒的尺寸、有机分散性以及官能团的负载,实现高性能白炭黑的规模化可控制备。
分会场的近60篇报告介绍了各种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性、聚合方法和应用进展。
分会场1
分会场2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颁发了“中国橡胶科技创新奖”和“最佳青年报告奖”。北京化工大学的宁南英、华南理工大学的唐征海、大连理工大学的马红卫和宁波大学的龚狄荣获得了“中国橡胶科技创新奖”。“最佳青年报告奖”由四川大学的曹杰、太原工业学院的张涛、四川大学的张新星和沈阳化工大学的康海澜获得。
本次研讨会的亮点一是规模大、参会人数最多,二是年轻人的报告多、水平高,显示出了橡胶学术圈的蓬勃发展,这与创办基础研讨会的初衷是一致的。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的宗旨就是努力打造橡胶行业内一个展示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内同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思维碰撞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