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限塑令”实施近2个月来,可降解塑料制品一跃成为市场新宠儿,迎来井喷。目前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料PLA、PBS、PBAT等均出现紧缺,引发了25%~35%的价格上涨,供不应求。
可降解原材料涨超,公司产能布局提速
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20日出现“降解塑料”板块以来,相关指数至2021年1月25日已上涨约38%。而自2021年1月1日新版限塑令实施以来,彤程新材、金发科技、金丹科技、中粮科技等概念股股价纷纷上涨。
股价飘红的背后,是各企业在可降解塑料领域的密集布局。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1月28日,PBAT国内在建及规划的产能超过400万吨,PLA在建及规划产能超197万吨。
彤程新材作为完整掌握聚合、改性及终端应用核心技术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生产龙头企业,2020年5月28日,彤程新材与巴斯夫签署一项联合协议,授权彤程新材根据巴斯夫高质量标准生产和销售经堆肥脂肪-芳香族共聚酯(PBAT)。据了解,彤程新材正在加紧建设PBAT新产能和开发生物降解塑料改性料用于更多高端领域,在建的10 万吨/年可生物降解材料项目(一期)预计2021年开始投产,年产量6万吨PBAT可降解材料,同时积极布局建设可降解材料下游年产量10万吨改性料的生产,其改性产品面向国内外高附加值生物可降解市场,如生物可堆肥地膜,纸张淋膜,食品复合包材等领域,从而实现通过上下游一体化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生物可降解解决方案。
不仅是行业龙头,新入局者也正在大量涌入。金发科技预计在建6万吨PBAT生产线将于今年投产;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宣布签约一项年产60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塑料项目;山东有两家意向开工的在建企业也宣布规划了年产30万吨PBAT项目,预计今年投产的已有四川广安宏源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PBAT项目、山东睿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万吨PBAT项目等。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国内2020年新增可降解相关企业近2300家,较去年同比增长38%。
可降解原材料紧缺凸显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8,000万吨,假设有20%的市场被可降解塑料替代,那么市场规模与现在相比具备百倍的增长空间,已经有业内人士宣称,可降解塑料即将迎来“黄金时代”。
“然而,可降解原材料涨超且供不应求,却愈发凸显。目前国内的可降解塑料出现了一个需求爆发点,市场内一哄而上、供不应求。”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教授指出,“规模化生产亟待解决,其中工艺、产能和技术都是大规模生产,满足市场供需平衡的关键。”
据介绍,市场上目前PBAT的价格每吨2.6万元左右,涨幅达30%。而PLA的价格,已从2019年底的2万元每吨涨至目前的4万元左右每吨,涨幅50%。虽然可降解原材料的价格涨得厉害,但企业的订单量依然有增无减。
“PLA和PBAT技术壁垒高、产能少,是造成目前市场的根本原因。从产业来看,低酸值、高分子量的巴斯夫工艺方法最优。” 法国 Jean Monnet 大学博士后Stanle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巴斯夫和金发科技关于PBAT专利纠纷的结论看出,全球领先性的四步法扩链连续生产低酸值和高分子量的生物可降解聚酯PBAT并广泛应用在高端制品市场的巴斯夫专利工艺在中国得到完整保护,保护期至2029年,这恰恰证明巴斯夫拥有PBAT生产工艺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领先性的特性。”
规模化生产亟待解决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发布。“十四五”开局之年,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文件中有一条提出: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
记者走访中发现,目前国内PBAT在产产能大约不超过20万吨。政策与市场双双发力之下,规模化生产亟待解决。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得到巴斯夫授权的彤程新材根据巴斯夫高质量标准生产和销售PBAT,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供货紧张问题,同时前期已在可降解农膜领域大量研发投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事实上,2020年3月,彤程新材继中石化之后第二家中国企业加入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组织(The 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积极应对塑料污染,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杜欢政教授说:“可降解塑料,在值得替代一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处置设施配套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的地区,推广应用可降解塑料非常有意义。而且,杜教授也注意到,目前金发科技、彤程新材、恒力石化和四川广安等大批国内研发团队正在做降低原材料成本和产能的最大努力。